English

有书的冬季不觉冷

2000-12-07 来源:光明日报 王磊 我有话说

冬日被智者称为思想的季节,围炉读书被文人视为一种精神的享受与讲究。在今天的出版人眼里,这段时间不过是书业的一档旺季。

果然,进入11月之后,图书卖场中的新书令人目不暇接,品种也呈现多样,还由此生出不少热点为读者所关注,以至于招来若干话题。

话题一:哈耶克,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

在经过几个月的沉闷之后,不少出版社似乎将积蓄的学术书出版的能量,在本月释放了一把,拉动了整个社科类图书的销售增长。有关专业统计数据表明,与去年同期相比,社科类图书市场实现了11.68%的同比增长。而在人文学术图书中,学术译著仍占主要份额。这其中哈耶克与尼采的名字再次成为焦点,他们的著作成为仅有的,在卖场上进入销售排行的学术品种。

哈耶克是伴着最新出版的中译本《致命的自负》再次引起国内学者关注的。这部被译者认为通俗易懂的著作,并非是作者早年的作品,而是他生前最后一本重要著作,“体现了他毕生思想的主要脉络”(汪丁丁语)。此书的出版,将“西方现代思想丛书”延续至第10种,其中哈耶克的著作占了3种。对哈耶克的关注与其说是对其著作的关注,不如说是对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与了解哈耶克问题的关注。正因如此,江苏人民版的《经济、科学与政治———哈耶克思想精粹》,成为认知哈耶克的另一热门读物。

对尼采的关注则完全是出于对尼采逝世100周年所带来的部分研究专著与译著的关注。如:由汪民安、陈永国合编的《尼采幽灵———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》;金惠敏与薛晓原合编的《评说“超人”———尼采在中国的百年解读》以及法国作者吉尔·都鲁兹的《解读尼采》,美国作者彼得斯的《尼采兄妹:一个德国悲剧》等。

话题二:米勒,引领科普图书入佳境

科普图书的出版态势,近来已显现强劲势头。这得益于政府、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注。使得此类图书无论是引进还是原创、出版观念还是选题范围,都有了极大变化,出书内容涵盖了科学人文、科普知识、科学家传记、科普随笔等。

“2000中国国际科普论坛”的召开,为科普出版借来强劲东风。大会学术委员会外方主席米勒教授的一句话“在现代社会中,一个对分子、核能、基因等概念一无所知的公民,很难加入到国家对科学决策的讨论中去”,道出了科普的必要性———它同样是人们在作决策时的知识储备。目前,加入科普类读物出版行列的社已越来越多。如海南版的《爱因斯坦的圣经》,昆仑版的《人人可以读懂的故事———宇宙、生命及万物》,企业管理版的《解读天书———人类基因组距我们的生活有多远》等。

以科学美学为主题的《生命的曲线》,以独特视角透视生命本质的《避孕药片》,以及原创作品《从北极到夏威夷》、《大自然的猎人》及《西学东渐———科学在中国的传播》等,凸显了目前科普读物中“大科普”的出版理念,即超越知识科普,注入人文思想。

话题三:小鬼当家,文坛劲刮花季风

如果要罗列今年图书出版几大现象,恐怕不能不提以中学生韩寒和郁秀为代表的“花季”文学。这不只是因为少年作者出书热所引发的出版话题,还在于读者对作者个人的关注大于对作品的关注。

几年前郁秀以《花季·雨季》开了少年作者一举成名的先河,而作者本人也被赋予“好孩子”的代表、“新青春派”的称号。几年后,她又携《太阳鸟》再次步入畅销作家的行列。而同是中学生的韩寒却因《三重门》的创作,《零下一度》的热卖而被冠以“偏才少年”之称,由此引发了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教育制度之争。其实,韩寒作为一个个体,他承载不了整个教育制度下出现的问题,也丝毫影响不了现存教育体制。“韩寒”现象不过是一种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。否则,黄思路的《16岁到美国》、《第四节是物理课》,唐的《高一岁月》以及也是17岁的张东旭刚刚出版的《我是天使,我不骗你》就都无法解释了。

对待少年作者出书关键在于心态,作者的心态、读者的心态,只要书好看,卖得好是情理之中的事。

话题四:陆幼青穿透死亡,为人生谢幕

在本月热销新书中,一部《生命的留言———死亡日记全选本》从写作到出版便一直话题不断。一位被癌症判了“死刑”的病人,在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,将自己走向生命终结的每一天记录下来,作为“生命的留言”。但从记录的内容来看,更像是对于生命的告白。

陆幼青不是云格尔(《死论》作者),《死亡日记》也不同于《相约星期二》。他对生命体验的深度与哲理的感悟都与后两者无法相比。但他的生理年龄与生命周期形成的强烈反差,极具震撼力,他令人吃惊的冷静与难得的幽默不像是面对死亡,倒像是作人生的“游记”。陆幼青以“谢幕”人生的形式,为自己划上圆满的句号。尽管有些人对他的此种做法有不同看法,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,我们不妨把这本《死亡日记》作为青年哲学家郑晓江最新出版的《穿透死亡》一书的诠释。

致力于研究“生死哲学”的郑晓江,在他的这部《穿透死亡》中告诉读者,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和成功的人生,就必须由“死”观“生”,换句话说,“学会死亡,才能学会活着”。

话题五:沈宏非用“写食主义”体味生活

专栏作者沈宏非,近日将他主要发表于《南方周末·新生活》“写食主义”专栏文章集于一册,成书为《写食主义》,作者用调侃而智慧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一次文字的飨宴,使饮食文化的内涵与历史积淀在他的妙文中蒸腾。同时我又发现阅读这类读物还有许多新的花样,仅仅以眼睛可能不够,应动用更多的感官。上海远东版的“食物惠”系列书,则是需要调动视觉、味觉、性灵来阅读的西方饮食文化读物。如《维多利亚女王的秘密厨房》、《蚂蚁在法国甜点地图上跳曼波》及《香肠主义与杜塞道夫老啤酒》等6种。这些书的热卖是以丰富的生活为背景的,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才有时间休闲,才有经历来解读生活,体味生活。另外,从图书市场中也能发现生活类图书的题材拓展很快,它一面与民生链接,一面与时尚接轨,形成丰富多彩的一大出版类别,而且还有继续开拓的空间。

浏览现在的图书卖场,最感困难的是读物的分类,尤其是社科类图书。对于读书人来说,不论怎样分类,只要读之有味就会心满意足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